❤️❰ 東豐新聞 ❱

  • 164213474549654_P15297915.jpg

    政府這作為「罄竹難書」 專家批:打炒地淪草打地

    政府這作為「罄竹難書」 專家批:打炒地淪草打地
    中央銀行13日舉行「強化銀行購地貸款風險控管措施」會議,促請銀行訂定內規,落實借款人依限動工興建並訂定「打炒地」四大措施。房市趨勢專家李同榮表示,央行措施值得肯定,但政府若趁著房市熱絡大量持續標售公有土地,「打炒地」終將淪為「草打地」。

     

    李同榮指出,過去大家千呼萬喚政府「打炒房」不如「打炒地」,果然,央行於去年12月17日新增規範購地借款人應切結於「一定期間」內動工興建。此項措施的確可以有一定程度規範囤地行為,值得肯定。

    但他認為很多政策實施不是無法可管,而是有法不管,猶如過去紅單納管課稅政策實施,都不是無法可管,問題都出在於執行力不夠堅實,才會造成效率不彰。

    李同榮表示,目前炒地的火苗來源,來自政府趁著房市主升段期間大量標售公有土地,地價屢創新高,成為市場追漲指標,國產署與地方政府等於間接助漲地價不合理上漲。

    尤其最近台積電(2330)到高雄擴廠訊息一發布,高雄市政府就火速標售20筆土地,其中18筆土地順利高價脫標,華雄建設董座以個人名義買下楠梓商三土地,單價64.21萬元創區域新高,溢價率高達104.4%,市府的行銷手法的確不遜於民間企業。

    不只高雄,六都標售土地聲浪一波未止一波又起,簡直罄竹難書,一旦炒地火源不熄,加上打火執行不力,「打炒地」恐終將會淪為「草打地」。

    央行唯恐金融機構執行不力,重蹈覆轍,特籲請金融機構辦理購地貸款,應將以下項目納入授信內規,作為內部稽核及查核重點:

    李同榮認為央行祭出嚴審購地有關開工的認定,最長以18個月為原則;無故未動工興建者,應逐步按合理比例收回貸款等,顯示央行已警覺到打炒地的重要,一肩扛起打火急先鋒之責,無奈國產署與地方政府不斷標地的行為,因各部門各行其道,實難達到打炒地綜效。

    李同榮表示,政府不是不能標售土地,建議應配合公有土地標售,大力推動社宅;暫緩或選擇適當時機標售公有土地:嚴格把關公有土地標售之限期開發;考慮各都會公有土地暫時全面以使用權標售並只租不售。



    示意圖。業者提供

    文章來源: 
    more
  • 164142486026388_P15099305.jpg

    房價飆漲年輕人買得起? 他曝醫生夫妻也被迫放棄人生計畫

    房價飆漲年輕人買得起? 他曝醫生夫妻也被迫放棄人生計畫



    萬物皆漲的時代,動輒2、300萬的頭期款,對青年首購族來說是筆不小的負擔。記者季相儒/攝影


     

    政府連番祭出打房政策,但台灣房價依舊漲不停,動輒2、300萬的頭期款對年輕人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。有網友表示認識一對醫生夫妻,即使兩人都從事高薪的醫療產業,但收入頂多只夠在台北市蛋白區置產,為了養房更放棄生第二胎的計畫。

    有網友在PTT以「房價如此高,年輕人都不會有無力感嗎?」為題發文,他提到2010年後台灣房價直線飆升,政府既得利者也不會拿石頭砸自己腳,實施課重稅或升息等政策抑制房價,他納悶「年輕人好像也不是很在乎」,未見民眾抗議或當年的無殼蝸牛運動,反問是否年輕人已打算不婚不生,或是乾脆移民海外遠離台灣。

    對此有網友認為買房負擔並不重,他認為現在每個月房貸和房租的金額差不多,重點在頭期款,他表示這2年股市大漲,若是一對收入較好的夫妻,加上懂得投資,只需5年左右就能存到2、300萬的頭期款。另外他提到,利用銀行信貸也可以湊齊買房頭期款,「只要過了頭期款這關,後面就只是拿房租繳房貸而已,難在哪?」

    另外還有人舉出一對醫生夫妻朋友的案例,他提到雖然夫妻二人都是醫生,即使朋友老婆用未來當上主治醫生的薪水估算房貸,評估後僅能負擔台北市北投區或萬華區的三房物件。若想要生二胎,還得先待在婆家的老公寓存錢,前陣子朋友老婆甚至大嘆「乾脆不生第二胎,養不起」。

    「醫生買房難處」文章曝光後引起同業共鳴,有人表示科技業受惠這波年薪、股價、房市暴漲,資產累積早已不是醫師能夠追上,他大嘆當年成績比較差的同學早在新竹大賺;另外還有網友認為「開業發大財的時機已經過了」,他直言「現在醫師就是一個餓不死的行業而已」,收入反而被懂得炒股的航海王、晶片王輾壓;但也有人表示一位牙醫同學在市區開業幾年後,選擇在偏鄉置產服務當地,甚至定時到學校替學童義診,偉大情操讓他直呼「人生不是只有精華區的房子」。

    文章來源: 
     
    more
  • 房價高漲.jpg

    房貸族注意 央行2022年擬升息民眾該知道的5件事

    圖為房市示意圖。圖/聯合報系資料照片


    房市熱烘烘,眼看房價高漲,有自住需求民眾愈看愈焦急,決定咬緊牙關買房,以免再等下去就高攀不起;不過央行已表明2022年預計升息,當貨幣政策方向改變,房貸族荷包恐縮水,投資理財又該如何操作,盤點5件你該知道的事。

    2020年底至今,央行接力祭出4波選擇性信用管制,力道逐步加強,但房市交易依舊熱絡。

    探究背後原因,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暨總監劉佩真分析,除了年底前購屋需求出籠,首購、換屋等剛性買盤進場,而國內物價蠢蠢欲動,不動產被認為具有保值、抗通膨效益,也帶動換屋與置產族群積極搶進。

    不過央行總裁楊金龍在2021年底的記者會上,已明確定調2022年的貨幣政策基調「一定朝緊縮方向走」,暗示今年將會升息;他也特別提醒,首購族應注意利率風險,提前做好財務規劃。

    ●當央行升息,房貸族荷包恐怕跟著縮水

    央行調升政策利率將連帶影響房貸利率,這也是楊金龍一再提醒民眾「利率並非永遠不變」的原因;購屋前,除了衡量自身財務能力,也要考量利率走升後的情境。

    至於利率會升多少?2020年爆發COVID-19疫情後,央行為了穩住市場信心、助企業度過難關,宣布降息1碼;如今台灣景氣強勁復甦,去年經濟成長率突破6%、創下11年新高,楊金龍表示,會在適當時機把利率調回來。

    換言之,當央行貨幣政策走向緊縮,升息幅度「至少1碼」。

    若以購買總價新台幣1500萬元的房屋、貸款1000萬元、分20年期,以單一利率1.33%試算,平均每月本息平均攤還金額為4萬7477元。

    假如房貸利率跟著調升1碼、變為1.58%,則每期房貸金額將增至4萬8263元,每月多了1146元,一年就增加了近1.4萬元的支出。若貸款總額更高、升息幅度更大,房貸族群增加的支出也將更為沉重。

    ●若仍有買房打算,財務規劃要注意哪些事?

    儘管房價迅速攀高,部分民眾基於人生階段的規畫,仍會有購屋、換屋的剛性需求;面對高漲房價以及利率變數,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協理江怡慧提醒,財務規劃不能太緊繃,申貸行則不妨找薪轉戶或有信用往來的銀行,或許能有較優惠的利率或貸款成數。

    江怡慧指出,這半年來房價上漲太快,出現一個特殊狀況,銀行估價跟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,可能導致原本以為能貸到1000萬元,實際上只有800萬元。

    此外,政府祭出多項房市管控措施,調降部分族群的貸款成數、取消寬限期,購屋民眾務必衡量自身財務狀況並預留空間,「財務不能抓到很緊繃,沒有彈性也不好」。

    而民眾挑選銀行承做房貸時,江怡慧建議,找薪轉戶、信用卡配合的銀行,可能因為信用紀錄良好,有小小的空間可以更優惠。

    ●央行升息後,對房市有什麼影響?房價還會持續上漲嗎?

    面對高漲房價,不少人認為升息才是澆熄房市熱度的關鍵,不過江怡慧指出,升息與否不是決定房市走向的單一因素,資金水位寬鬆、持有成本低,以及原物料大漲、營建成本飆高,都是支撐房價居高不墜的原因。

    劉佩真也說,即便央行未來1年升息1碼,利率只是從歷史低點向上緩慢爬升,對房市的實質影響有限;真正要對房市造成實質影響,可能得到2023、2024年,利率有比較大幅度的變化,影響才會較顯著。

    去年房價漲勢猛烈,買賣雙方對價格認知差距拉大,劉佩真認為,房價已經處在高原期,接下來買賣雙方要磨合出價格共識,交易時間將會拉長,而且政府房市管控措施全面升級,也會讓市場降溫,預估2022年房市轉呈高檔整理,價格仍會緩步上揚,只是增幅不會像去年下半年這麼明顯。

    ●央行2022年下半年可能升息,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會因此退場嗎?

    央行升息將讓買房成本增加,不過劉佩真認為,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不會就此退場,「央行還是會持續管控,甚至會等到房市過度冷卻,才會鬆手」。

    劉佩真指出,資金多與利率低是支撐房市熱度的關鍵,從資金面來看,市場資金依舊寬鬆,而且政府加碼投資台灣三大方案,意味台商資金回流的浪潮還會延續,有助於工業地產、商用不動產交易續熱。

    至於利率面,假設美國聯準會第2季升息,台灣則可能落在下半年,就算升息1碼,也是偏低水準,「要改變房市多頭市場,還不太容易」。

    回顧上一波房市大多頭,央行2010年至2014年共祭出4波選擇性信用管制,劉佩真表示,其實2015年房市就已經冷卻,但央行直到2016年房地合一稅上路、房市冷颼颼,才宣布退場。

    劉佩真認為,這波房價上漲非常猛烈,部分區域甚至1年內漲幅逾2成,引發居住正義的探討;也因此,央行在處理選擇性信用管制態度會更謹慎,2022年也不見得會退場。

    ●2022年利率將走高,對民眾投資理財有什麼建議?

    不動產長期被視為保值、抗通膨的標的,也因此當國人有足夠資金,往往就想要投入房地產。

    不過利率逐漸走高,香港戴德梁行(台灣)董事總經理顏炳立日前表示,雖然市場開價「群魔亂舞」,真正成交還是謹慎保守,房市有熱度、但不會漲到雞犬升天。

    顏炳立進一步指出,現在的房市買氣主要靠剛性需求支撐,等到自用型、購買蛋白區的需求結束後,交易量就會縮水;當房市沒有量,房價未來就不易漲,如果基於投資考量,大筆資金砸下去卻只有2.5%的報酬收益,並不是好選擇。

    展望2022年投資趨勢,台股仍是許多人的選擇。台新投顧總經理李鎮宇分析,美股不會有2021年好,上方空間有限,台股則從2021年的「百家爭鳴」走向2022年「半導體日不落」,因為人工智慧(AI)運用領域正快速擴散,以及5G、雲端計算、物聯網、電動車背後都少不了半導體。

    李鎮宇表示,半導體產業在美中對抗大局之下,已經鞏固領先地位,加上新技術應用廣、資本支出爆增等因素,可以預期「半導體領軍台股上看兩萬點」。

    至於外幣配置,凱基銀行分析,2022年上半年市場對聯準會升息的預期持續升溫,上半年應以持有美元為主;下半年聯準會若開始升息,預估歐元、英鎊、澳幣、紐幣及南非幣等非美貨幣有機會出現一波反彈行情,投資人可觀察當時狀況,考慮酌量將美元轉換至非美貨幣。

    文章來源: 

     
    more
  • 貸款餘額創高.jpg

    房貸、建築貸款餘額 創高

    央行打炒房政策,仍難抵禦龐大資金躲通膨、湧進房市熱潮。央行昨(27)日公布,11月國銀房貸與建築貸款餘額雙雙再創新高,其中國銀房貸年增率走高至9.44%,寫三個月以來新高,雖然建築貸款年增率下滑至14.25%,但仍寫下雙位數成長,民眾出現疑慮,央行打炒房政策是否無效。

    根據央行數據,11月國銀購置住宅貸款餘額為8兆6,994億元,續創歷史新高,較10月暴增848.27億元、增加金額創寫下今年最大,年增率更升至9.44%,結束連四個月下跌,寫三個月以來新高。

    11月房貸餘額較10月暴增,是否代表央行打炒房政策無法延續到11月央行官員否認,指出央行持續對持有多戶或是投機型炒作建商囤地,給出貸款限制,但是在11月的購屋貸款中,有許多是首購族,名下僅有一間住宅貸款,「央行從來不覺得,這種貸款必須要限制」。

    央行官員分析,11月國銀房貸增加有三大原因:分批整戶貸款一次交屋、科技大廠擴廠預期房價上升心理發酵、年底購屋旺季。官員分析說,觀察六都買賣移轉棟數,房市成交量一直在回溫,都是價量俱增,房價提高以及房市交易量增加,都會推升房貸餘額。

    央行官員強調,年底原本就是購屋旺季,受到國人喜歡在農曆年前搬進新屋,交屋潮以及疫情趨緩後的遞延性買盤,推升房貸餘額。

    央行強調,整體房貸放款成數都有在控管,12月也祭出第四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,自然人名下第三戶以上購屋貸款,以及購地貸款、餘屋貸款與工業區閒置土地抵押貸款,都已經分別下調到四成、五成、四成、四成,直接從貸款成數調控。

    而被視為建商推案信心指標的建築貸款,11月款餘額為2兆7,537億元,續寫新高,月增278.85億元,為四個月以來最大,年增率下滑至14.25%,連續四個月下滑,雖然寫19個月以來最低增率,但仍是雙位數成長。
    文章來源:
     
    more
  • 緊急預備金.jpg

    薪水都不夠生活用了,哪有錢存緊急預備金?理財顧問2方法,教你輕鬆把存款養大!

    許多人都知道存錢的重要性,卻缺乏緊急預備金,一旦發生需要用錢的急迫事件,只能將投資工具變現,甚至是借貸來應急,對此專家提供準備方法,值得參考。

    Q:緊急預備金是什麼?如何存到這筆錢?

    A: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蔣竣植解釋,緊急預備金顧名思義,就是急用時須使用的「現金存款」,通常這筆錢在短時間內不會動用,但有突發狀況時要能夠立刻提領使用,屬於一種專款專用的理財工具。

    既然短期內不會使用到緊急預備金,可以把這筆錢拿來投資股票、基金或買儲蓄險嗎?對此,蔣竣植表示,「緊急預備金可說是專款專用的帳戶,閒置時也不能拿來投資股票、基金或買儲蓄險。」帳戶裡的錢一定要是現金存款,原因有2:


    急用時若因帳戶沒錢而將投資工具變現,像是賣掉持股、基金或解約儲蓄險,可能導致虧損
    原本的投資目標將延遲達成,舉例來說,長期存股是為了準備退休金,卻在中途賣出持股變現急用,會打亂退休計劃。


    有關如何存緊急預備金,蔣竣植提供1個最佳的方法,就是設定每月薪水入帳後,自動轉存一筆金額到儲蓄帳戶;至於每月該存多少錢,因為至少要準備3~6個月的生活費,所以可以將每月薪水乘以3~6倍,算出大概金額,再按照個人每月開銷情況調配。

    Q:知道重要性,但缺乏緊急預備金,該怎麼做?

    A:多數小資族和社會新鮮人認為,月收入不高以至於無法存錢,對此蔣竣植提供2種收支管理方法,擺脫零存款人生。


    記帳與定期查核帳目:記帳1個月找出不必要的花費,並估算出每月必要的花費金額,假設每月基本開銷1.5萬元,只要定期檢視這個帳戶的使用情況和餘額,就能避免超支。
    分戶理財法:將每年須繳付的稅金、保費等固定支出除以12個月,每月平均分攤存到另一個帳戶,在繳費期間直接從該帳戶領用,不但不會造成當月(例如5月報稅季)支出壓力大,也能做好儲蓄。


    蔣竣植指出,擁有收支管理的能力就可以增加儲蓄,也能存到緊急預備金,但要注意的是,存放緊急預備金的帳戶是「只進不出」,只能用在無預警的急迫事件(例如無薪假、失業、房屋漏水的修繕費等),了解這一點之後,可以遏止看到帳戶有餘額就想隨意花用的衝動。

    Q:哪些情況可以將緊急預備金移為他用?

    A:蔣竣植表示,隨著年紀與責任的增加,每個人須準備的緊急預備金額度不同,一旦緊急預備金累積超過原先設定的目標值,有些人可能就會想用來投資或還清債務。

    對此蔣竣植建議,想將緊急預備金移為他用,必須注意2件事。


    加碼投資部位:應區分緊急預備金與投資帳戶,想加碼投資時應使用投資帳戶,該帳戶80%用於既定的投資計劃,預留20%用於逢低投入,並謹記行情不只會上漲也會下跌,確實做好風險管理。
    還債務:須衡量收支情況,避免積蓄用盡。可以先償還部分債款,並持續維持儲蓄習慣,讓緊急預備金保持在一定的額度。


    蔣竣植舉例,曾有一名卡債族經過財務諮詢後,從零存款存到一筆緊急預備金,但心急之下將這筆錢全數用於償還卡債,卻忽略其他的生活開銷,回到沒有積蓄的原點,容易再陷入借貸危機。

    緊急預備金除了用在不可抗力的事件之外,面對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時,應謹慎評估動用的金額比例,才能持續執行理財計劃。

    文章來源:MONEY錢雜誌
    more
  • 買房.jpg

    政府四波打炒房搞錯方向 明年民眾還是照買房

    全國商總主席、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12/22日表示,後疫情時代之全球環境充斥資金氾濫、低利率與通膨現象,且大量資金搶進股市、房市與黃金市場,國內預售、新成屋市場今年更出現推案爆量情形,推案總金額破1.83兆元、年增11%,逆勢上演五連漲。



    他認為,政府接連祭出四波打房政策,接下來開發商在土地、建築融資貸款困難之下,購地動作恐將轉趨保守,明年土地交易量可能會減少20%。



    對於明年房市表現,賴正鎰認為,航運塞港至少還要2年才能緩解,市場通膨情況短期內恐無法退散。而國內房市方面,在大環境依舊是通膨、建材成本飆漲下,消費者為求保值,明年還是會照買房。



    不過,他指出,因民眾購屋自備款受限央行緊縮貸款成數而增加之下,明年房市應該會轉為溫和表現,惟建案在續反映建築成本上漲之下,認為建案價格仍會續升。



    他預估,明年預售、新成屋總推案量將萎縮20%、約為1.45兆元,整體市場呈現「量縮、價續揚」格局;他認為,政府打房失靈,是搞錯方向,建議應從控制物價,制定合理的土地買賣機制等方向著手才對。



    賴正鎰表示,全球持續低利率政策和空前的寬鬆貨幣政策環境,加上各國政府啟動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,加重市場通膨。在全球熱錢氾濫之下,各國股市、房市多不約而同的同步噴出表現。



    賴正鎰認為,政府推動多項重大公共建設,又碰上台商回流擴廠等需求,企業與建商都在搶工、搶料,導致物價指數與建材原物料飆漲,至今年11月的營建工程物價指數,更創下2008年金融風暴後近13年之高點。



    賴正鎰說,各地方政府看到房市熱,不斷拿出公有土地標售,導致土地價格翻揚,建商為了永續經營,只好高價標地以利後續有土地存糧繼續推案,因此就算政府打房政策緊縮土建融貸款額度,建商只能咬牙、高價獵地推案。不過,在資金借貸變困難之下,也將影響開發商獵地動作,認為明年土地交易量估降20%。



    他指出,全球航運在未來兩年內,都還會塞車,在物價持續維持高檔,加上建築成本上升,建商利潤不斷被侵蝕,現在平均每年獲利率僅剩3%,建商經營進入微利時代。



    他表示,由於原物料價格難以管控,在建築成本高漲且又無法控管之下,不少建商推案策略從原先預售方式,改採先建後售的新成屋銷售,才能避免與消費者衍生合約相關糾紛;在建築業進入微利時代之下,他預告明年房價在反映建築成本之下還會繼續漲,而且還可能再漲10%左右。

    文章來源:
    more
  • 買房試算貸款!.jpg

    買房試算貸款!他見「得繳到70歲」卻步 網卻讚:拖越久越賺

    房價居高不下,大多人買房都會透過貸款減輕負擔,不過遙遙無期的還款年限,同樣讓人承擔龐大壓力。一名網友就透露,自己年近40歲,打算將原本擁有的公寓賣掉並買下社區大樓,但經過試算,發現想買新房得貸款約900萬元,等於每個月得繳3萬多元的房貸直到70歲,讓他因而卻步,文章引發熱議。

    原PO在PTT發文表示,他名下擁有一間公寓房屋,買了5年多左右,目前還剩下200萬元的剩餘房貸,若現在賣掉還清,雖然仍需看最終賣出價錢如何,但他估計至少能多出200多萬的現金。他接著說,最近看見五股某間預計3年半後完工的新成屋,周圍生活機能頗佳,令他相當心動,正盤算是否要賣掉公寓舊房,搬進新的社區大樓。

    然而,原PO指出,若真的要賣房後買下這間五股新屋,他大約還需要貸款900萬元,以利率1.5%、30年房貸試算的話,每個月得還款3萬多元,而他現在年近40歲,也就是說,需要背每月3萬多的房貸直到70歲,想到這裡不禁讓他有些卻步,並好奇問起「大家如果有跟我雷同的狀況,你們是如何克服這種內心的恐懼感呢?」

    文章曝光後掀起討論,大多網友都認為原PO不必擔心,紛紛留言「有什麼好恐懼,租屋還不是要付超過30年」、「傻傻的,比房貸利率低的資金哪裡找」、「你要想沒買房30年後怎麼辦,更恐懼吧」;許多人更認為貸款年限越長越好,直呼「利率很低,只要你的投資回報高於利率,理論上借越多越好」、「以現在漲幅,過幾年就抵銷房貸利息,我還恨不得有40年、50年房貸」、「通膨成這樣,借越久越賺」。

    隨後原PO在留言區補充,他真正擔心的是碰上中年失業,害怕未來還不出貸款,對此網友們也回應「老實說房貸繳不出賣掉就好了,真正過不去的坎是怕難以脫手或是賠售」、「等通膨後再賣掉,你還會多出許多,沒人叫你繳完才能賣」、「房價只會越噴越高,繳不起也無所謂,賣掉還能倒賺」、「你把買房當作消費才會恐懼,其實買房只是把現金換成資產,只是資產換回現金時有點作業時間而已」。也有網友建議「如果你租房不會租那麼好的,為什麼買房要買那麼貴的?你可以接受租什麼房,就買什麼房不就好了」,原PO回應「有點一語驚醒夢中人,我還是評估看看,量力而為!」

    文章來源:
    more
  • 20211102xl.jpeg

    疫情、股災沒收入 害你繳不出帳單?用 4 步驟 找出你的資金缺口,培養良好財務體質!

    疫情、失業、投資失利等意外事件,可能讓原本的生活因為缺錢而產生不好的情況,此時若有好的財務體質,可降低意外的衝擊。 

    個人財務短期間出現生活資金嚴重缺乏、資產價值大幅縮水等情況,多是因為意外事故的發生,例如投資市場大幅重挫、生重病、失業等,去(2020)年3~4月的疫情造成全球主要股市大跌,以及今年4月底至5月中台股重挫,就讓許多人的財務出現大問題。

    雖然意外無法避免,但若擁有一個健全的財務體質,就能大幅降低個人生活受到的影響,現在就藉由以下4步驟,一步步來改善或健全個人的財務狀況。

    步驟1 計算資產和債務 檢視資金水位

    盤點個人所有的資產和債務,包括有什麼、在做什麼工作等,這是了解自己「今天的位置」,類似開始減肥計劃之前,要先量體重。

    做法是,檢視每月收入有哪些?個人的銀行帳戶裡有什麼?例如活儲、定存、台幣、外幣等,以及為什麼要在該銀行存而不是在另一家銀行?其中有哪些是支付每月開支,哪些又是充當緊急預備金,會不會有太多閒錢存在銀行,沒有發揮更大的效益?

    其次,長期投資部位有多少錢?其中退休與教育基金帳戶各是多少?投資的股票、債券等又各占多少比例?至於房地產,若是自住,是否要列入資產中看個人意願,畢竟正在住,不會變現,就如同一塊蛋糕不可能吃掉又賣掉賺錢,況且市價多少與實際賣出後的價格可能有落差,若暫不列入可讓淨資產更真實反映現況。

    總結資產後,接下來必須對債務進行核算,包括信用卡債務、助學貸款、房屋貸款、汽車貸款等,每筆債務都要清清楚楚。

    最後,將資產扣除債務,就可以了解個人現階段擁有多少淨資產價值。至於淨資產價值是不是符合個人年齡的水準,有一些評估方法,例如參考各年齡階段的平均水平,35歲以下的淨資產約至少為年薪的5~7成、40歲約至少為年薪的2倍、50歲約至少為年薪的4倍、60歲以上約為6倍。

    另外,富達投信也提供「年齡倍數法則」,從年齡與所得倍數來評估儲蓄準備是否足夠,即30歲應該存1倍年薪、40歲存3倍、50歲存6倍、60歲存8倍。

    了解目前個人擁有的淨資產價值、退休基金與教育基金等資產淨值水位,若已經超前很多,請繼續保持這樣的好成績,但若持平或嚴重不足,接下來請採行步驟2。

    步驟2 建立SMART目標 明確設定執行方案

    建立SMART目標前,要先問自己想要到哪裡。SMART代表特定(Specific)、可測量(Measurable)、可實現(Achievable)、相關的(Relevant)和需要多少時間(Time-bound)。

    寫下每個目標,無論大小。同時想一想誰對自己最重要?最喜歡什麼活動?退休前希望擁有什麼樣的生活品質?希望什麼時候退休以及退休生活要怎麼過?這些問題可以協助聚焦找出資金用途、改善財務狀況。

    然後,將這些答案放入SMART框架中。務實地設定執行方案,例如每月應該存多少錢、應該投資年化報酬率多少的商品,若是無法達到目標金額,是該降低目標還是拉長準備時間?

    步驟3 擬定預算 控制現金流量

    有預算的目標就是計劃,沒有預算的目標只是一個夢想。擬定預算可以衡量並控制現金流量,清楚每個月將有多少額外的錢可以用來實現目標、還清債務需要多長時間,以及每月須存下多少錢來支付學費、存退休金等。

    這一步需要一些時間,因為消費、投資理財都需要時間來調整與養成,再轉變成為一種習慣,就好像靠慢跑或節食來減重5公斤不容易,但可以做到,同樣地,養成新的預算習慣也不簡單,堅持是關鍵。

    步驟4 定期檢視 確保執行成效

    將步驟1~3連結起來,開始執行並定期檢視,若出現狀況則即時調整,確保設定的目標都能同步前進,符合預期。

    再次強調,每個步驟都必須考慮個人情況,才能確保執行順利,也才有助於改善財務狀況。


    文章來源:MONEY錢雜誌
    more
  • 1140h.jpg

    想購屋貸款?成數、利率贏過男女各年齡層

    今年上半年房市熱絡,房貸利率不但創同期新低,貸款成數也創十年同期新高,其中年齡在30~39歲間的女性房貸條件傲視各年齡層男女,平均貸款成數75.10%、平均貸款利率1.43%,房貸條件相當優越。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副理郎美囡表示,少子化及獨身主義影響,女性更重視經濟獨立,年輕女性購屋意願提高,尤其注重安全及社區管理,購置大樓社區比例較高,進而影響貸款條件。



    今年貸款勝過往年 唯獨大齡女子不吃香



    觀察歷年上半年度貸款條件,今年上半年女性平均貸款成數72.93%、利率1.46%,男性平均貸款成數73.14%、利率1.46%,無論男女今年上半年都創下十年來最佳的貸款條件。男性整體平均貸款成數優於女性,但分別就各年齡層男女的貸款條件來看,50歲以前女性的貸款成數高於男性,房貸利率則男女相當,但50歲以上開始出現變化,男性貸款成數高於女性,房貸利率也普遍以男性較低,其中70歲以上的女性貸款成數不足60%,貸款利率1.60%也是所有年齡層男女中最高。



    郎美囡分析,去年3月擔憂疫情影響經濟,央行大幅降息一碼,之後房市受資金熱潮帶動,交易量大增,房市熱潮延續到今年,銀行看好房市發展,搶食房貸業務,利率一路探低、貸款成數增加。至於各年齡層的貸款條件,通常年紀約長,隱含的風險越高,因此貸款條件較不理想、利率也偏高,另一方面,大齡男女換屋居多,通常資金較為充裕,故貸款成數需求較低。



    想有好的貸款條件 財務狀況最重要



   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經理徐佳馨指出,金融機構評估貸款條件,除了房屋是因素外,貸款人本身的收入、信用狀況、存款等等條件是影響貸款成數及利率的主因,故若本身財務狀況佳,或符合銀行優惠專案身分者,還是能有好的貸款條件,如果擔心成數不足的民眾,可多詢問幾間銀行,有機會能談到比較好的條件。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




    文章來源 : MONEY錢雜誌



     

     
    more